端午節 食糭習俗 by user | 六月 14, 2021 | 寶湖廚莊燉湯 | 0 comments 好多人以為端午節食糭喺為咗紀念屈原,但原來「糭」字係屈原死後四百多年先出現。追溯歷史,最早期「糭」稱為角黍(粵音:鼠),並喺春秋時代已經存在,當時屈原尚未出世。角黍,以菰蘆葉包住黍米蒸煮而成,呈三角狀。以前嘅五月,又稱「毒月」,天氣變熱,百姓用角黍祭祀祖先神明,求個平安🙏🏻。後來因為端午節同夏至好近,就慢慢將食糭變成端午節嘅習俗。到現在,端午節食糭喺基本啦。糭嘅材料包括糯米、肥豬肉、咸蛋黃⋯⋯食一隻相等於食咗六碗飯咁多,所以大家記得要適可而止啊! Submit a Comment 取消回覆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。 必要欄位標記為 *評論 名稱 * 電子郵件 * 個人網站 將我的姓名,電子郵件和網站儲存在此瀏覽器中,以便下次發表評論。